日期:2025-06-22 03:26:16
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形势和中共中央的方针杠杆配资网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中国 人民的革命斗争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力量对 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的苏联得到巩固,东欧的波兰、匈牙利等 国和亚洲的朝鲜北部、越南北部地区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经过第二 次世界大战,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打败,英、法等国的力量受 到很大削弱,而美国却在战争中崛起,经济上和军事上跃居首位,成为 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美国依仗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推 行向外扩张的全球战略,企图在世界建立它的统治地位。对社会主义的 苏联采取遏制政策,对中国则积极推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使中国 变成美国的附庸。为此, 一方面大力支持亲美反共的国民党政府,积极 帮助蒋介石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竭力阻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对日受降;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国共两党之争影响美国在华利益,因 而要求国民党用政治方式解决国内问题,妄图建立一个统一的亲美政府。
社会主义苏联的存在及其维护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扩张、同情 与支持世界各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政策,对中国人民革命斗争起到了支援 作用。但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苏联政府为了维护其在远东的所得利 益,不愿看到中国被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也不愿在远东与美国实行军 事对抗,期望战后赢得和平环境,以恢复国民经济。所以,它在中国问 题上,同美国既斗争又妥协。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罗斯福、 斯大林、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发表了关于击 败法西斯德国的《雅尔塔公报》,又秘密签订了关于苏联对日作战的《雅 尔塔协定》。该协定要求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出兵中国东 北参加对日作战;作为交换条件,苏联谋求得到在中国东北使用军事港 口、贸易港口和铁路交通的特权。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当时, 苏联政府在外交上只承认国民党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并于8月 14日与国民党政府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及《关于大连之协定》 《关于旅顺口之协定》《关于中国长春铁路之协定》等。这些条约、协定, 使苏联取得了在中国的特殊权益。苏联政府允诺:在东北“一俟收复区 任何地方停止为直接军事行动之地带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即担负管理 公务之全权”。苏联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估计过低, 不赞成中国人民反击国民党反动派进攻的革命斗争,说中国如果打内战, 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他们要求中国共产党随着美、苏的妥协,在国 内斗争中实行同国民党妥协。苏联这种对华政策,给中国人民的解放 事业带来了困难。
国民党政府依仗美国政府的支持,顽固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妄 图以内战手段,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和人民政权, 建立蒋介石集团的一统天下,使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但是,由于中国人民普遍反对内战,国民党内一部分开明人士也不赞成 内战,同时,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成,他的几百万 军队一半以上还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这都使蒋介石不得不有所顾忌。 蒋介石为了赢得发动内战的时间,并欺骗全国人民,采取了反革命两手 策略: 一手是假和平,邀请共产党举行和谈,妄图以“溶共”方式吞并 人民武装,取消解放区民主政权; 一手是真备战,加紧调动兵力向解放 区推进,以完成对解放区的分割包围,积极准备内战。为了限制和取消 人民军队,蒋介石于日本政府刚透露准备无条件投降的1945年8月11 日就连下三道命令,要解放区抗日军队“就原地驻防待命”,不得向日伪 军“擅自行动';而命令国民党军队“加紧作战努力, 一切依照既定军事 计划与命令积极推进,勿稍松懈”;命令日伪军在驻地“负责维持地方治 安',只准接受国民党军队的收编。8月13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 所作的对日军受降部署,把在华北、华东、华中等被解放区军民包围的 日伪军纳入国民党军的受降范围,不但完全剥夺了解放区军民的受降权, 而且妄图借受降之机向解放区发动进攻。与此同时,蒋介石于8月14日、 20日、23日给中共中央连发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主席赴重庆谈判,“共 商和平建国大计”。但就在谈判开始的第一天,国民党政府陆军总司令何 应钦下令印发了蒋介石在1933年“围剿”红军时编的《剿匪手本》。不久, 蒋介石即发布进攻解放区的密令,要求国民党军队将领“督励所属,努 力进剿,迅速达成任务”。并加紧调运兵力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铁 路向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国民党军的战略企图是:完全占领长江以 南地区;着重夺取华北战略要地和交通线,以分割和压缩解放区,并打 开进入东北的通道,然后利用中苏条约中对它有利的条款出兵占领整个 东北。
上述情况表明,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既有实现国内和平的可能,又 存在内战爆发的危险。
中国共产党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主张建立一个独立、 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共中央坚持和平建国,反对独裁、分裂和内战。8月23日,中共中央 政治局举行扩大会议,分析国内外形势,研究了党在新形势下的政策。 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和平、民主、团 结三大口号,并指出:“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 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 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为了表达中国共产党的 和平诚意,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飞赴重庆,与国民党政府当局 谈判。经过43天曲折复杂的斗争,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 代表会谈纪要》(亦称《双十协定》)。《纪要》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 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但在军队整编与解放区政权两个根本问题上未能达 成一致意见。
中共中央对形势的发展作了清醒的估计,一方面从人民的愿望出发, 高举和平、民主、团结的旗帜,为争取实现国内和平而坚决斗争;另一 方面,对内战的危险保持了高度警惕,并一再告诫全党全军,对蒋介石 不应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要把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放在国民党背信 弃义大打内战的基础上。要求八路军、新四军集中力量迫使日伪军投降, 从日伪军手中夺取一切可能夺取的城镇和交通要道,以扩大解放区,特 别是要大力争取和发展东北;要求各解放区迅速实行战略转变,组织强 大的野战军,加紧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要求站在自卫的立场上,把 向解放区进攻的国民党军队,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
二 、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斗争
东北地区,包括现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总 面积130万平方公里,人口3800余万。这里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资源 丰富,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是中国现代工业较发达的地区。据1944年 矿产储量调查统计,铁38亿吨,煤228亿吨,铜132万吨,铅、锌113 万吨。据1943年统计,煤产量2532万吨,占全国煤产量49.5%;发电能力107万千瓦,占全国78.2%;生铁产量171万吨,占全国87.7%;钢材 产量49万吨,占全国93%;水泥产量150万吨,占全国产量66%。东北是 全国主要产粮区,可耕地面积3273万余公顷,已耕地面积1800万公顷。 粮谷年产量将近2000万吨。盛产大豆、高粱、玉米、小麦,其中大豆 产量占当时世界产量60%以上,素有“谷仓”之称。东北的长白山和大、 小兴安岭等山脉的森林面积为2615万公顷,木材总蓄积量30多亿立方 米,占全国的1/3,素有“林海”之称。东北的铁路、公路运输较为发达, 铁路有1.4万公里,占全国铁路全长1/2以上;公路有10.8万公里,几 乎占全国公路的一半。从地理环境上看,东北南临黄海、渤海,港湾众 多,有大连、旅顺、安东、营口、葫芦岛等优良港口。还有黑龙江、松 花江、乌苏里江、辽河及其支流,河流交织,航运贯通。东北地区北靠 苏联,西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南与朝鲜为邻,南面的辽东半岛与 山东半岛隔海相望,西南与冀热辽边区毗连,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东北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为东北 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 本帝国主义全面占领东北的侵略行径,国民党政府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采取不抵抗政策,从东北撤退。而中国共产党则旗帜鲜明地担负起领导 东北人民抗日的重任。9月20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 农革命委员会分别为九一八事变发表宣言。9月22日,中共中央又发表 《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的决议》,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反抗日 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此同时,中共满洲省委也于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 立即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9月20日,发表为日本 帝国主义武力占领满洲告全满民众和朝鲜族工人、农民、学生及劳苦群 众书;9月22日,又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与目前党的 紧急任务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得到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首先是 中国共产党大力支持和协助声势浩大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揭开了中国人 民武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序幕。在义勇军遭受失败以后,中国共 产党直接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中坚力量。
东北抗日联军经历了抗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抗日联军等发展阶 段,进行了历时14年的艰苦斗争,最盛时发展到11个军3万余人。抗 联指战员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坚持东北斗争,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日 本侵略者。全国抗战爆发后,抗联更积极出击,消灭和牵制了大批日伪 军。在抗战最艰苦的阶段,抗联主力在中苏边境苏联一侧组成教导旅整 训待机,并派出许多小部队在东北境内坚持斗争。抗联指战员在雪野密 林中,在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下,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不畏强敌, 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杨靖宇、赵尚志、魏拯民、 赵一曼等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鲜血抛洒在白山黑水间,为东北 的民族解放和中华民族的解放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正如毛泽东在《论 联合政府》一文中所指出的:“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占领 沈阳,几个月内,就把东三省占领了。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 但是东三省的人民,东三省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 助之下,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 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这个英勇的游击战争,曾经发展到很大的 规模,中间经过许多困难挫折,始终没有被敌人消灭。”
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已经覆灭,日本帝国主义更加孤立。在这 种大好形势下,5月3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 结论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争取东北的战略任务,指出:“东北是一个极其 重要的区域,将来有可能在我们的领导下。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 那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呢?我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胜利就有了基础, 也就是说确定了我们的胜利。现在我们这样一点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得 相当分散,各个山头、各个根据地都是不巩固的杠杆配资网,没有工业,有灭亡的 危险。所以,我们要争城市,要争那么一个整块的地方。如果我们有了 一大块整个的根据地,包括东北在内,就全国范围来说,中国革命的胜 利就有了基础,有了巩固的基础。'6月10日,毛泽东在《关于第七届 候补中央委员选举问题》的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指出:“东北是很重要的, 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
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末中国革命就 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 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①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正式对日宣战。8月9日,苏军150余 万人,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多路进入中国东北及热河、察哈尔②地区, 对日本关东军发动猛烈进攻。同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的声明,指出:“对日战争已处在最后阶段',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 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作 战。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于一切 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歼灭这些敌人的力量,夺 取其武器和资财,猛烈地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8月10日、11日, 延安总部朱德总司令连续发出关于受降和对日寇展开全面反攻等7道命 令,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抗日军队立即向日伪军发起最后攻
击。其中第2号命令令“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③现地向察 哈尔、热河进发;原东北军张学思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 进发;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现驻河北、热河、 辽宁边境之李运昌所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
为配合苏军对日作战并收复东北,抗联派出大批人员随苏军行动, 担任侦察和作战任务,并迅速将在中、苏边境整训人员分别派往东北11 个地区的57个大中城市,在一部分原地坚持的抗联部队配合下,先机控 制战略要点。其中周保中、冯仲云、李兆麟、王效明、王明贵、彭施鲁、 金光侠等抗联领导干部,分别担任了长春、沈阳、哈尔滨、吉林、齐齐 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11个大中城市的卫戍副司令(各市的卫戍司令 由苏军担任),为东北的收复和解放取得有利的条件。
①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0、411、426页。
② 热河,旧省名,原辖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区,1955年撤销。 察哈尔,旧省名,原辖今河北省西北部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1949年改辖今河北省西 北部及山西省北部地区,1952年撤销。
③ 绥远,旧省名,原辖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1954年撤销。
冀热辽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和延安总部的命令,于8月13日在丰润县 大王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以李运昌为首的东进委员会和前方指挥 所,抽调8个团、1个营、两个支队共万余人进入热河、东北,并将准备 开进东北的部队,分别编组为西、中、东三路独立进军的先遣部队。其中, 西路由第14军分区司令员舒行、政治委员李子光率领第13团、第16团 一部和北进支队共约2000人,于8月中旬从冀东平谷出发,经兴隆向承 德、围场进军。在进军途中,于兴隆地区争取伪军第24、第25旅及“讨 伐队”万余人起义。中路由第15军分区司令员赵文进、地分委书记宋诚 率领第11团及青(龙)平(泉)支队(后改编为第51团)共约2800人, 于8月17日经喜峰口、平泉直奔赤峰,在平泉歼伪军第17旅,并与苏 军会师,后向凌源、赤峰、朝阳前进,接收8座县城,俘伪军5000余人。
东路由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副政治委员唐凯率领第12、第18团 和朝鲜支队共约2500人,于8月20日由抚宁台头营地区出发,经石门 寨、绥中,向锦州、沈阳进军。前方指挥所随东路部队之后跟进。东路 部队于进军沿途消灭石门寨、九门口等地伪军,29日出九门口迂回山海 关,到达绥中县的中前所一线。在前卫以北之凉水河,与由林西、赤峰 经叶柏寿、凌源驰往山海关的苏军一个战斗分队会师。30日黄昏,在 苏军炮火协助下,第16军分区第12、第18团向山海关发起攻击,仅战 斗4小时即攻入城内,俘日军200人、伪军1000余人,大部日军乘车南 逃秦皇岛。通往东北的门户山海关获得解放。东路部队在山海关稍事休 整和补充后,继续北进,于9月4日乘火车进入锦州与苏军会师。随即 由第18团组成锦州卫戍司令部,接管14座县城。9月6日,冀热辽军 区第16军分区及所属第12团、朝鲜支队进入沈阳,进而又分别占领辽 阳、鞍山、抚顺、本溪一带。14日下午,李运昌率冀热辽前方指挥所进 入沈阳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联和八路军冀热辽军区部队配合苏军先机进入 东北的行动,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并使东北人民从 长达14年之久的日本法西斯奴役下解放出来。
三 、中共中央确立“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曾经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采 取不抵抗主义,负有出卖东北的罪责,但是他们却深知东北地区的重要 战略地位,不容许东北成为人民的东北,美国政府也积极支持国民党军 把东北抢到手。抗战结束以前,驻华美军司令魏德迈少将曾向蒋介石建 议派傅作义部进攻绥南解放区,企图建立一个所谓“绥察热①防共隔绝地 带”,以防止共产党向东北发展。日本投降后,美国更积极支持国民党, 敦促其采取措施防止共产党控制张家口、承德、山海关一带。蒋介石曾 在一次秘密军事会议上宣称:“国民党命运在东北。盖东北之矿产、铁路、 物产均甲冠全国,如东北为共产党所有,则华北亦不保。”为了争夺东北, 1945年8月31日,国民党政府决定在长春成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 行营,划分东北三省为辽宁、辽北、安东、吉林、松江、合江、黑龙江、 嫩江、兴安九省和哈尔滨、大连两市。9月1日任命熊式辉为东北行营主任。 任命了九省主席和两市市长。还派蒋经国为外交部驻东北特派员。10月 26日,又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
由于国民党蒋介石在抗战中把大批主力军队退集于大后方,距离东 北十分遥远,因而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军在东北并无一兵一卒杠杆配资网,要想很快 抢占东北十分困难。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早已在东北生根, 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在华北与东北的接合部已创立了冀热辽根据地;八路 军、新四军便于从华东、华北迅速进军东北。这种形势,极有利于中国 共产党及其军队向东北发展。鉴于东北的战略地位和上述有利形势,中 共中央审时度势,确定迅速争取东北。
中共中央继电令冀热辽军区部队、山东万毅部率先北上后,1945年 8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又致电中共中央山东、平原、冀鲁豫分局并告 冀察晋分局:“中央决定从山东调两个团(万毅支队在内),冀鲁豫调一
① 绥察热,指当时的绥远省、察哈尔省、热河省。
个团,冀中调一个团,共四个团,归万毅率领开赴东三省。”“另由陕甘 宁边区配备一个团,晋绥军区配备三个团,中央配备一个干部团,共五 个团,由吕正操、林枫率领开东三省。”8月22日,中共中央指示山东分 局:苏联“红军在满洲政策尚未完全明了,我为迅速争取满洲起见,分 局应即抽调大批干部在红军占领旅顺、大连之后,穿便衣到满洲去,进 行建立地方党、地方政权,发动与组织群众,出版报纸等工作;如果红 军能允许山东八路军部队进入满洲(先去交涉)肃清散敌与汉奸,则应 从山东抽调部队用东北义勇军名义进入满洲。”
此时,位于南方各根据地的人民武装,由于兵力较分散、薄弱,在 国民党军向根据地大举进攻的严峻形势下,浙东、苏南、皖南、皖中、 鄂豫、湘粤边等根据地,已处于国民党军重兵包围之中,有被各个击破 的危险。8月26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在同国民党谈 判中,准备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作出必要的让步,还准备让 出广东至河南以及长江以南、以北诸根据地,但认为陇海路以北迄内蒙 古我们一定要占优势,以此换取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及国共合作。还指出: 东北为中苏条约规定的范围,行政接收权在国民党的手里,能否派军队 去,尚不能断定,但是派干部去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因此决定先派千余名干部在林枫率领下去东北开展工作;万毅等所率部 队暂时留在热河待命,可去东北则去,不可去则在热河发展,造成强 大的热河根据地。
8月29日,中共中央给中共中央晋察冀、晋冀鲁豫局、山东分局和 华中局发出指示。指出:由于中苏条约明确规定“所有中国籍人员,不 论军民均归中国管辖”,“苏联不干涉中国内政。 ……如此,我党我军在 东三省之各种活动,只要他不直接影响苏联在外交条约上之义务,苏联 将会采取放任的态度并寄予伟大之同情。同时,国民党在东三省与热、 察又无基础,国民党派军队去尚有困难,现在道路还不通,红军将于三 个月内全部撤退。这样我党还有很好的机会争取东三省和热、察”。要求 “晋察冀和山东准备派到东三省的干部和部队,应迅速出发,部队可用东
北军及义勇军等名义'。
中共山东省胶东区委员会按照分局指示,派吕其恩、邹大鹏率领1 个连100余人带电台渡海到辽东半岛进行战略侦察,发现当时苏军只占 领少数大、中城市,广大乡村和中、小城镇均未占领。吕、邹立即将这 些情况报告山东军区转报给中共中央。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 克林、副政治委员唐凯所部进抵沈阳后,也将情况报告中共中央。同时, 将部队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沈阳卫戍司令部,由 曾克林任司令员,唐凯任政治委员。在此期间,由东北抗日联军改称的 东北人民自卫军,在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等率领下,在苏军占领哈 尔滨、长春、沈阳及一些中等城市后,与冀热辽部队密切配合,在一些 地区大力清剿匪伪,接管伪政权。
中共中央在得知共产党军队可以自治军名义进入东北后,于9月 10日再次电示山东、冀鲁豫、晋察冀各区,决定除原调之4个团外,再 抽出每团1500人—2000人的10个团开赴东北。9月11日,中共中央 又两次电示山东分局,指出:为利用国民党军尚未到达东北之前的时机 迅速发展我之力量,争取我在东北之巩固地位,中央决定从山东抽调4 个师12个团,共2.5万人-3万人进入东北活动,并派山东军区政治 部主任萧华前去统一指挥。同时,从各区抽调大批行政、教育、技术 干部组成干部团加紧送往东北。
冀热辽军区部队一部进入东北并接收一些城市的活动,引起国民党 政府的恐慌和美、英帝国主义的关注。国民党政府强烈指责苏联政府违 反中苏条约规定,一再提出抗议,美、英在外交上也不断给苏联施加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驻东北苏军远东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经请示苏共中 央,决定派代表到延安与中共中央联系。9月14日,曾克林陪同苏军代 表卫斯别夫上校(在中共中央文电中译成贝鲁罗索夫中校),乘苏军运输 机从沈阳起飞,经多伦于15日到达延安。当时,毛泽东、周恩来正在重 庆谈判,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立即于当天下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 局会议,听取曾克林关于东北情况的详细汇报。中共中央认为,现在是
争取东北的“千载一时之机”,决定抽调更多的部队和干部去东北,并决 定成立以彭真、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为委员,以彭真为书记的 中共中央东北局,立即奔赴东北,统一领导筹划东北地区的工作。
朱德等领导人接见了苏军代表。苏军代表奉命转达苏方意见:为履行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规定,长春、哈尔滨、沈阳等大城市必须交给国 民党。朱总司令指出,热河、辽宁部分地区,1937年抗战爆发时即有八 路军活动,并开创了冀热辽根据地,而且这一地区不在中苏条约范围之 内,八路军应仍留原地。苏军对此表示赞同。当时,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获悉各军区开始调动少数部队去东 北的情况,于9月14日致电中共中央,提出《关于目前局势和战略方针 的建议》,认为:东北既能派部队去,应尽量多派,至少5万人,能去10 万人为最好。还建议:山东应调3万人到5万人去东北,华中应调3万人 到6万人去山东,在河南及平原主力的一部应调山西,江南新四军1师 主力应调江北。15日,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的毛泽东,依据谈判进行情 况致电刘少奇,提出准备将浙东、苏南、皖南部队在适当时机撤到江北, 八路军南下支队①北上与新四军第5师靠拢的意见。中共中央认真研究了 毛泽东的意见,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当日,中共中央发出给各中央局 的指示,指出:“目前我党对东北的任务就是要迅速的坚决的争取东北, 在东北发展我党强大力量。”要求华北、华中应派遣100个团的干部迅速 到东北,其中,华中20个团,山东30个团,冀察晋25个团,晋冀鲁豫 25个团。干部集中一批即走一批,不要等齐,各自寻找最迅速到达的路 线前进。
9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书记彭真、陈云和伍修权、 叶季壮等乘苏军代表到延安的飞机一同去沈阳,于18日到达沈阳后,东 北局立即展开工作。
9月17日,刘少奇致电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提出向北推进、向南
① 八路军南下支队,指第359旅王震部。
防御的方针,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赞同。9月19日,刘少奇为中共中 央起草发出了《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指出:“目前全党全军的 主要任务,是继续打击敌伪,完全控制热、察两省,发展东北我之力量 并争取控制东北,以便依靠东北和热、察两省,加强全国各解放区及国 民党地区人民的斗争,争取和平民主及国共谈判的有利地位。为此,特 作下列部署,望坚决执行之。
(甲)晋察冀(除冀东外)和晋绥两区以现有力量对付傅作义、马 占山向察哈尔张家口之进攻及将来胡宗南由北平向张家口之可能的进攻, 坚决打击傅、马及其他进攻之顽军,完全保障察哈尔全境、绥远大部、 山西北部及河北一部,使之成为以张家口为中心的基本战略根据地之一。
(乙)山东主力及大部分干部迅速向冀东及东北出动。第一步,由山 东调三万兵力到冀东,协助冀热辽军区肃清伪军,开辟热河工作,完全 控制冀东、锦州、热河。另由山东调三万兵力,进入东北发展,并加装备。
(丙)华东新四军(除五师外)调八万兵力到山东和冀东,保障与发 展山东根据地及冀热辽地区。浙东我军即向苏南撤退。苏南、皖南主力 即撤返江北。
(丁)成立冀热辽中央局,并扩大冀热辽军区,以李富春为书记,林 彪为司令员。罗荣桓到东北工作。将山东局改为华东局,陈毅、饶漱石 到山东工作。现在的华中局改为分局,受华东局指挥,其人员另行配备。
(戊)晋冀鲁豫军区竭力阻滞并打击顽军北上部队,准备三万兵力在 十 一 月调到冀东和进入东北。
(己)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 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 胜利。”①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是中共中央在抗日战争胜利 后,根据全国斗争形势和实现中共七大关于争取东北的任务而确定的,
①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71-372页。
是一个英明而极富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 人民军队尔后解放东北并最终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证这个方针的实现,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军委要求进军东北 的八路军、新四军“迅速行动,越快越好”。同时,为了掩护进军东北杠杆配资网, 要求晋冀鲁豫军区必须坚决阻滞沿平汉路北进的国民党军,要求山东野 战军坚决阻滞沿津浦路北进的国民党军,要求晋察冀和晋绥军区坚决阻 滞沿平绥路东进的国民党军。中共中央军委还反复强调:华北、华东解 放区作战的重心,应放在铁路线上,作战目的是消灭国民党军和阻止其 北 进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秦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