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5-29 13:54:14
甲子日的黎明时分,历三世苦难牛来乐,周武王姬发终于将“倒商”大军陈列于朝歌王畿之外的牧野。
武王姬发是周文王的继承者,这一仗,是他复仇商王朝的终局之战。
开战前,他紧急召开了一次全军誓师大会,向身后数十个方国的数万“倒商”弟兄阐述自己的作战理念。
他称,古人常云“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如今商纣王只听妇人之言,对祖宗祭祀不闻不问,对兄弟亲族过分刻薄,任由佞幸之人在朝中为非作歹,是为本末倒置。今我等理应替天行道,匡扶正义。所以,我们的行军要保持良好的阵型。要像虎、貔、熊、罴一样杀往商都的近郊,不要迎击和杀戮跑过来投降的人,他们将会有助于我们。努力吧,将士们!你们若不奋战,上天也必将会对你们的行为严惩不贷。
武王的鼓舞,彻底点燃了联军的复仇怒火。
延祚五百余年的商王朝,随着商纣王的一把大火,通通化作了灰烬。
1
牧野之战的发生时间,多年来都是史学界的未解之谜。直到一尊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出土,武王克商的具体年份才被清晰地揭示出来,并定格在公元前1046年。
这尊名曰“武王征商簋”的礼器,还有一个大家更为熟知的名字:利簋。
利簋通高28厘米,呈圆形两耳方座,有兽首双耳垂珥,器身饰以饕餮纹,表现出一种神秘的威严感。根据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牧野之战,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铭文中的“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克昏夙有商”与《尚书》中周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一日而破纣之国的记载相吻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商周大战前,“簋”这种器皿已为贵族们广泛使用。
簋的形制多为侈口、深腹、圈足,呈上圆下方的形状。因此,人们认为以它盛放黍、稷、稻、粱等食粮,不仅可以呈现丰收景象,更重要的是,上圆下方合阴阳学说中的“天圆地方”,利于国君弘扬“抱天守地,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于是,从簋开始,大量拥有广口且上圆下方的青铜器被逐渐运用到祭祀上,以彰显使用者的身份、权力和地位。
与之相适应的,在周王朝随后公布的礼乐制度中,青铜器的使用数量,也成了贵族明尊卑、别上下的标准。所谓“藏礼于器”就是这个意思。
周代商,最大的历史意义就是,天下从信鬼神转化成尚文教。
鉴于前朝灭国的教训,周初自上而下,大力提倡勤劳耕作,以恢复经济生产。
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天下九州农业、手工业等各行各业发展迅速。周畿都邑间“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二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
物产的丰富,再次将以青铜器为载体的饮食文化推向历史的顶峰。
在礼制的规劝下,周朝贵族普遍认为吃饭是头等大事。除了鼎簋规制外,对于吃饭,他们还有“井泥不食”,“毋抟饭,毋放饭,毋流兽,毋咤食,毋啮骨”等规定。
正所谓“礼之所及,乐必从之”,如果说“礼”是周代社会等级规范和礼仪,那么,“乐”则是在“礼”之下的一种社会表现形态,两者相辅相成。
周成王继位后,武王的弟弟周公辅政。
周公辅政期间,继承武王遗志,安抚殷商遗民,营建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出土于陕西宝鸡的何尊记载了这段历史。
1965年,一件西周早期青铜尊流落民间,被当地的废品回收站收购。博物馆工作人员偶然间发现了它,赶紧将其收回。后来,有位青铜器专家在清理上面的锈斑时,发现了尊内的12行铭文,因其中有“何尊”字样,便称之为“何尊”。
何尊的造型为圆口方体,因合金中含锡量较高,部分器身呈现出油亮的黑色,颈饰兽形蕉叶纹与蛇纹的组合,中段饰卷角兽面纹,圈足也为兽面纹,高浮雕的兽面呈巨睛利爪之态。
何尊铭文讲述西周初年的往事,其大意是说:
周成王在位时,在周公的辅佐下营建成周都邑,对其父武王进行祭祀。周成王在京宫大室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讲到何的的先父曾追随周文王姬昌,而周文王受上天之命统治万民,周武王灭商后,又在河洛一带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何一家因功受赏,作尊纪念,以示荣耀。何尊铭文中有一句:“余其宅兹中国,自之爻民。”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一词在文物上留下的最早痕迹。
礼乐制度方面,周公十分反对“淫乐”。他认为,既然有良好的等级制度,那就应该在里边增添各种适宜当下物质、精神生活所需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形成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为周王室的宗法制服务,同时也可威慑群邦,恩化他国。
在分封制的基础上,周公提倡“制礼作乐”,将礼乐作为国家的根本制度,普及四方。
礼乐制度的建立,使西周贵族间的宴乐多了一项“雅乐”传统。
所谓雅乐,即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周人运用雅乐,强调的是它与道德的配合宣传,平常演奏雅乐时,必须动作缓慢,声调平和。
雅乐没有艺术性的制约,以和平中正为原则,以庄严肃穆为标准,所以,发声悠长、沉稳的钟、镈、铙、石磐等自然是宴乐乐器的首选。
这些乐器按发音高低排列牛来乐,就形成了中国古代五声音调中的“宫、商、角、徵、羽”。搭配宴饮中出现的各式珍贵佳肴,周天子“钟鸣鼎食”的画卷就此展开。
正所谓,“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宗周钟,至今依旧散发着西周宗庙的庄严气概。宗周钟为西周常见的“甬钟”,钟体上端的柄状物叫作“甬”,演奏时钟口朝下,钟柄加环悬挂,钟身两面共装饰36枚高突的长形乳丁纹,装饰华丽,庄重典雅。
宗周钟上的铭文表明,该钟铸于西周王朝第十代王周厉王时。为了抵御南方的淮夷入侵,周厉王效仿历代先王,亲自率军征讨,取得胜利,随后接见东、南各地26个邦国的代表。此战后,周厉王制造这件宝钟,感谢先王保佑,祈求四方太平。
然而,周厉王在位时倒行逆施,不顾“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劝谏,反而独断专横,实行高压政策,别人只要稍不如他的意,就会受到惩罚,吓得人人自危,谁也不敢说周厉王的坏话,人们在大街上遇见,只能互相递眼色(“道路以目”)。于是,公元前841年,忍无可忍的国人发动了“暴动”,赶走了周厉王。此后十四年间,宗周无主,诸侯推举召穆公、周定公主持朝政,史称“共和时期”。直到周厉王死于彘地(今山西霍州东北)、太子静长大成人,大臣们才拥护太子静继位,即周宣王。
在文章的开头,我们讲了毛公鼎出土的故事。
毛公鼎也是西周礼乐制度的产物,其年代正是周宣王在位时期,此鼎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为典型的双立耳、三蹄足青铜鼎,造型浑厚古朴。鼎内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是目前已知篇幅最长的青铜铭文。王国维先生对此称赞道:“三代重器存于今日者……文以毛公鼎为最多。”
毛公鼎的铭文为后世讲述了它的由来:作为西周后期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王,周宣王即位后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一度造就“中兴”之势。毛公是宣王时期的宗室大臣,周宣王策命毛公治理邦家的内外事务,并给予他宣示王命的特权,赐予他大量华贵物品,鼓励毛公以善从政。毛公为表示感恩之情,铸造此鼎,篆刻铭文,希望后世子孙感念周天子的恩情,尽心尽力拥戴周王。
在毛公鼎的铭文中,依稀可以看见“宣王中兴”的局面。但是,明尊卑、定规矩的礼乐制度产生,也伴随着奴隶制的残酷发展。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军事作为支撑,再好的制度,崩塌也是瞬间的事情。
西周末年,周王室出现了一位与上两代末世之君性格类似的周幽王。史载,周幽王在位期间,任用虢石父为上卿,推行暴政,宠爱美女褒姒,百姓怨声载道。
可能是后世为了维护西周的礼仪生态,在阐述西周灭国的事实上,将责任全部都推到了褒姒身上。
与妲己、妺喜类似,她也有着亡国美人的特殊性。据说,周幽王自从得到她后,她一直面若冰霜,入宫以来未曾一笑。周幽王对此十分苦恼,不惜以千金求计,只为博得美人一笑。
这时,佞臣虢鼓给周幽王进献了一个馊主意,建议大王以烽火传讯、擂鼓阵阵的方式,力促褒姒大笑。
烽火本是古代一种紧急的军事通讯手段,由国都到边塞,沿边都设有烽火台。每当有敌入侵时,士兵必点燃烽火向王畿报信,同时也向附近诸侯发出预警,让他们组织兵力勤王。
可周幽王不管这些。他采纳了虢鼓的建议,带着褒姒,登上了骊山烽火台。
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王室预警,以为戎狄再次率军来犯,遂点齐兵马,赶赴骊山救援。
褒姒见千军万马应召而至,觉得十分好玩,不禁嫣然一笑。
见美人如此开心,周幽王决定再来几次。久而久之,见着烽火,诸侯们也以为是昏君罔顾祖宗家法,戏弄诸侯,大家都不来了。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申侯联合鄫国、犬戎发兵攻打周王室。周幽王紧急点燃烽火,欲召集诸军共讨之。怎料,一兵一卒都没来。最终,犬戎大军在骊山下俘杀周幽王,西周走入了历史。
2
申侯勾结犬戎发兵攻打周幽王,曾抱有劝大王远离“祸水”,恢复妹妹申后以及太子姬宜臼地位的想法。因此,周幽王死后,姬宜臼在诸侯的拥戴下,继承王位,史称周平王。
为避免他人诟病,周平王率众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至此,失去根基的周王室陷入衰落。
周王室的衰微,让昔日饱受礼制束缚的诸侯彻底放飞自我。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不仅亲自跑到中原,向刚刚登基的周定王询问鼎的轻重,更是不顾过去礼制的要求,自己公然在封地中僭越使用王号,全然不顾周天子的脸色。
楚庄王的表率,使得各国诸侯对礼制束缚阳奉阴违,礼乐渐趋崩坏。
位于山东的齐公,率先将周天子赐下的礼器丢掉,重新打造一批精美的青铜器,订立自己独有的礼乐制度。
而一向雅好音乐的曾侯乙,则聚合全国之力,替自己打造了一副可以演奏七声音阶五个八度,由六十五件全套编钟组成的青铜乐阵,享受如帝王般的宴乐规格。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如今已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套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礼乐重器,在埋藏两千多年后,仍保存完好,依旧拥有优美的音质,仿佛将世人带入古老而遥远的音乐现场。曾侯乙编钟按照乐律的规则,分上、中、下三层悬挂,上面是钮钟,中、下层是甬钟,还有一口特殊的钟,是楚惠王送给曾侯乙的镈钟。镈钟内铸有31字铭文,大意是楚惠王得知曾侯乙去世后,专门制造这件镈钟赠送给曾国,以示吊唁。
此外,其他的钟、钟架、挂钩上,还有三千多字的铭文,经过学者考证,原来这是敲响曾侯乙编钟的秘籍,其中标识了每口钟的悬挂位置、敲击部位以及具体乐音。根据这部“演奏攻略”,曾侯乙编钟重现昔日辉煌,从古老的宫、商、角、徵、羽,到现代常用的七声音阶,编钟都可以进行演奏。考古学家和文艺人士多次合作,通过复原编钟,尝试奏响了很多中外名曲,碰撞出青铜的声音。
除此之外,作为今天湖北地区的一方诸侯,讲究享受的曾侯乙还打造了一个巨大的青铜“冰箱”——冰鉴。
它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曾侯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了。
为了制造出更多适合诸侯们享乐的青铜器,各国工匠们轮番进行探索,终于在原合范式浇筑法的基础上牛来乐, 发明了一种名为“失蜡法”的新浇筑技术。
这种技术首先使用蜂蜡一类的易熔材料灌注成模型,然后在其表面挂泥浆,硬化成壳以后再进行加热,最终使蜡熔成工匠们所需的青铜器铸造模具。
失蜡法的出现,使青铜器的匠造技艺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利用这种熔模精密铸造工艺,春秋战国时代的匠人们为贵族创造出多种引领风潮的错金银、镶金玉等青铜玩物。它们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色彩对比和古典雅致的艺术张力。
礼乐崩坏带来的另一重影响,就是“礼乐自诸侯出”。
春秋战国时代,失去周天子管束的诸侯们自主发起战争,攻城掠地,兼并弱小。由于武器的配备以及铸造工艺、材料等直接影响战争的结果,因此,青铜武器的铸造和批量化生产也备受各国关注。
南方的吴、楚、越等国均成为春秋战国时代冷兵器铸造大国。兵器业的发展,更是造就了干将、莫邪、欧冶子等一代铸剑名家。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山一举消灭了犯境的越国军队。随后,被围困于会稽山中的越王勾践,依照议和条件,入了吴王宫,甘为夫差驱使。
在吴国宫中,越王勾践足够“乖巧”,令昔日视之为对手的吴王夫差颇为放心。即使有伍子胥等老臣力谏夫差“斩草除根”,敢于在敌国君主面前“尝粪”的越国君主勾践,依旧安然无恙。
眼见勾践完全“臣服”,吴王夫差便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让其返回故地,好好做人。
面对一贫如洗的国家,勾践郑重地立下了目标,要“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细化工作就是,在内政上实行发展生产、奖励生育及尊重人才等政策,以安定民生,充裕兵源,收揽人心,巩固团结,从而增强综合国力;在军事上,实行精兵政策,加强训练,严格纪律,以提高战斗力。
勾践多项改革,成功恢复了越国曾经的战斗力。《越绝书》载,“鸡山、豕山者,勾践以蓄鸡豕。将伐吴,以食士也。”
看着越国从未断过辱国之恨并一步步壮大起来,伍子胥未免有些惊慌。他赶紧向吴王夫差报告了越国当下现状,希望吴王再发重兵,一鼓作气灭了越国,以绝后患。
哪料,夫差彼时正沉浸在北伐齐国、会盟中原的喜悦中,对伍子胥的良言充耳不闻。
担心吴国日后鱼烂而亡,伍子胥特地让其子投奔齐国,保留血脉,此举却为奸臣伯嚭事后告知吴王夫差。
公元前484年,苦苦撑持吴国大局的伍子胥被夫差下令赐死。临死前,这位名相留下了一句遗言:“请将我的双眼摆在阖闾城的东门之上,我要看见越国的贼兵入城灭吴!”
伍子胥一语成谶。
两年后,吴王夫差率领精兵北上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县)会盟,吴国内部空虚。勾践抓住时机,率领军队攻打吴国。吴国元气大伤,夫差被迫求和。
但勾践从未忘记辱国大恨,四年后,卷土重来,在笠泽大败吴军,从此吴国一蹶不振。
公元前473年,勾践攻破阖闾城,夫差自尽身亡。想起伍子胥曾经的谏言,他悔恨地留下一句:“吾无面以见子胥也!”
事已至此,后悔无用。
越王勾践的胜利,使其坐稳了春秋最后一任霸主的宝座。而那把曾经陪着他南征北战的宝剑,至今也成为了举世惊骇的王者之剑,静静地躺在博物馆中,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越王勾践剑全长55.6厘米,剑身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镶嵌蓝色琉璃,背面镶嵌绿松石,剑首内刻呈圆箍形,有间隔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可谓巧夺天工。令人惊叹的是,历经两千四百多年的深埋后,越王勾践剑出土时仍毫无锈迹,剑刃依然锋利,彰显出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铸造的高峰。经过研究发现,越王勾践剑之所以保存完好,有剑中铅含量较少、墓葬环境隔绝空气与剑鞘保护等原因。
然而,从更大的层面上讲,吴、越的崛起,恰恰说明了周天子的权威已经羸弱至极。礼乐制度的彻底崩坏,致使青铜器走上了一个历史巅峰后,迅速衰落。
就在春秋诸侯忙着拿青铜武器互相对抗时,一种新的金属制品诧然问世。
它是铁,一种比铜的储量更大、硬度更高的金属。无论是用作兵器,还是用作农具,它都比青铜器更胜一筹。
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显露了锋芒。
3
公元前464年,越王勾践薨,春秋霸主再度缺位。没有了盟主,各国不得不加强自卫,天下纷争愈演愈烈。
大国争霸,上百个小国,争到最后就剩局部统一的战国七雄。
到底鹿死谁手,就看谁更具改革精神。
列国中,魏国、楚国、韩国相继发起规模浩大的深度改革,但坚持到最后的、改革最彻底的却是秦国。
秦君的祖先原是替周天子牧马的秦非子。只因西戎入侵,秦襄公曾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赐居今陕西岐山至沣水一带的土地,跻身诸侯争霸之列。
当诸国都围绕周礼强调的“王道”探索发展之路时,秦国的制度设计师商鞅却一改过去的虚浮,直言“霸道”方可统一天下。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顶住压力,率先在国内颁布了《垦草令》,拉开变法的帷幕。
当时,秦国耕力在列国中排倒数,商鞅提出“废井田,开阡陌封疆”,对田亩制进行了改革,允许秦国百姓留有“私田”,只需要他们如实报告给官府,并由后者登记造册即可。
为了保障国家的税收持续而稳定,商鞅规定,秦国私田多少,将以百姓参军后所立的军功为考核标准,功高则田宅多。当然,贵戚禄厚,所要承担的赋税和对国家的责任就越大。
为防止贵族们瞒报私产逃税,商鞅动手改革了秦国的度量衡制度。他规定,“十六点二立方寸为一升”,并为此订做了统一的商鞅铜方升。
商鞅铜方升为长方形的青铜有柄量器,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商鞅方升,是商鞅变法时期监制的,上面有两段铭文。第一段铭文的大意是,秦孝公十八年(前344),也就是齐国派遣使团来访的这年冬天,秦孝公任命大良造商鞅制作了这件标准量器。第二段铭文在底部,刻于这件量器诞生的120多年后,那时已是秦始皇嬴政在位,众所周知,秦始皇统一天下,号称皇帝,商鞅方升上第二段铭文书写的“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即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有力物证。今天,这件国宝级的青铜器依然能发挥它独有的刻量功能,将信息准确无误地反馈给人们,按照测试,它有202.15毫升的容量。
凭借着刻度精准的测量工具,商鞅最大限度地完成了改革的设想。
公元前338年,商鞅被杀,但变法通途却没有在秦国戛然而止。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终在商鞅死后117年统一天下。
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将“皇”和“帝”合用的君主,秦始皇对在国内实行许久的度衡量制度,情有独钟。
针对各国文字不一、度量不同的现状,他颁布“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统一大秦帝国的度量衡标准。
模仿商鞅,秦始皇设计了一款新型的测量工具:始皇诏铜方升。它的测量刻度与商鞅方升略有出入,但总体仍是沿用前者超前的设计理念。
秦始皇统一天下,标志着自周平王东迁以来引发的乱世走入了历史。
作为上三代最重要的神器,青铜器自然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渐埋尘土之下,结束了一个时代的辉煌。
青铜不再,但它所承载的文明礼制,却镌刻在国人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考古学上讲“透物见人”,了解中国,理应从青铜器开始。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8年
李步嘉校释:《越绝书校释》,中华书局,2013年
王世舜译注:《尚书》,中华书局,2011年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张昌平:《商、周时期南方青铜器研究》,商务印书馆,2016年
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华夏出版社,1999年
周光武:《中国烹饪史简编》,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年
张景明:《中国饮食器具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吴克敬:《青铜器的故事》,故宫出版社,2018年
李竞恒:《干戈之影 : 商代的战争观念、武装者与武器装备》,中华书局,2024年
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王伊:《听觉中的音乐美学——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音乐浅探》,《北方音乐》,2018年第8期
秦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